你有没有想过,世界上竟然有人在没有国家、没有身份证明的情况下飘零了两三百年?在这段时间里,换了多少朝代、打了多少仗,他们都像掉队的风筝,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根线。如果不是2003年的一次转折,也许这个漂泊到近现代的部族,还会在雪山边境继续流浪下去。究竟发生了什么,才让这群“无国可归的人”终成中国人?答案,远比你想象的更曲折离奇。
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,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西南边境的达曼族人的故事。有人说,达曼人是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;也有人认为,他们是幸运儿,赶上了新中国宽厚的怀抱。加入中国国籍之前,他们是“黑户”——没有国籍、没有身份证,甚至连一个稳定的家都没有。可是随着2003年一纸批文,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公民。有赞成的,有质疑的:有人觉得多了新成员是民族团结的象征,也有人担心会不会引发民族政策难题?这中间还有没有不为人知的顾虑?所有人都在等,等这个尴尬了几个世纪的问题如何收场。
时间倒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,达曼人早早就表达过想成为中国人的意愿,但彼时中国百废待兴,内忧外患,处理起民族认同问题只能“暂缓”。一晃几十年过去,达曼人依旧寄居在西藏边境地带,明面上是藏族兄弟,实则游离在政策外。“能不能有个归宿?”成了他们年复一年的梦想。当地村民说得很直白:“看着他们天天赶集搭窝棚,心里不是滋味。”官方则要考虑民族整体结构和管理压力,老百姓只希望他们能早点有个正经身份。2003年,政策终于松动,这个困扰三代达曼人的“身份之谜”总算落地,一时间村里锣鼓喧天,喜极而泣的画面让不少旁观者红了眼眶。
别以为这下就风平浪静了,新的难题立马冒头。安置问题,住房、就业、医疗、教育,把这帮流浪了几百年的“新国民”安排进来,光靠一纸文件远远不够。有人担心:补贴会不会让他们“等靠要”,改变原本的生活观念?邻里之间有顾虑,“他们是外人会不会抢我们的资源?”网上各种说法更是天花乱坠:有人拍手欢迎,有人吐槽政策太随意。其实初来乍到的达曼人日子也不容易,搬进新楼房头一年,很多人都不适应——从茅草棚到砖瓦楼,天一冷,就怕供暖不够;从游牧生活变成种田、打工,技能转换没那么简单。有学者说:“融合是一场马拉松,别指望一年见效。”看似一切稳定下来,其实下面的烦恼才刚刚开始。
没想到,达曼人里突然冒出来一批新“网红”——他们自力更生的劲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。没有等靠要,反而主动放弃部分国家补贴,号召年轻人参军、打工,搞起民族特色文创和旅游。尤其是巴桑成为驻边防连第一位达曼解放军士兵,新闻一下子火遍网络。很多人感慨,原来被标签为“弱势群体”的达曼,敢于走出去迎接新的世界,短短十年就把自己从“受助者”变成了“贡献者”。再看他们的铁匠手艺、歌舞演出变成了村里致富新引擎,这一波操作让很多质疑“达曼难融入”的声音彻底哑火。当初藏在新闻背后的矛盾,在这一刻被达曼人用行动消解得干干净净。
不过生活没有永远的顺风。2015年一场地震把达曼村推到了舆论风口,本已改善的生活又回到“起点”。房屋倒塌、通信中断,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全线停摆。救援部队刚一赶到,外界的质疑声又起:为什么国家要为少数几百个人花这么大力气?是不是资源分配不公?还有人担心救援后能不能回到正轨,原有的生活节奏是否还能保障。他们内部也分歧加剧,有的建议搬到大城市寻出路,有的坚持扎根祖居地。就这样,矛盾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“身份选择”:既要传承特色文化,又想要现代化的便利,达曼村走向何方成了一道难题。
老实说,看了这么多达曼人的故事,不由得要问一句,国籍这玩意儿到底有多重要?正方说“解决了身份归属,民族大家庭更和谐”,但你细品一下,这好像也不是万能钥匙。给房子、发补贴、修水管、建学校,好家伙,做得比多子女家庭还殷勤。是不是以后谁都能申请“加入”,拿政策红利?而且指望给了身份大家马上能“同呼吸共命运”,有点高估自己也低估现实了。政策设计得再漂亮,执行到地面上,难免碰壁。与其夸夸其谈,不如静下心看一看,达曼人真正在意的是认同感,还是踏实过日子?这一切鸡毛蒜皮的小事,看似矛盾百出,其实也不外乎是“谁扶谁、怎么扶、扶多久”的老难题。真要学会“民族团结”,恐怕不只是带带节奏、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吧?
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本来就有说也说不完的故事,如今多了达曼这一支,究竟是民族团结的大融合,还是变成了政策“送分题”?你觉得,身份认同能靠一纸国籍解决吗?如果有一天,更多“流浪民族”都来敲门,我们是全盘接纳,还是该打点算盘再考虑?评论区互相开杠,你是站“融合路上好风光”还是“政策再慎重一点”?
658配资-658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股票户网-线上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