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和宋朝,朝代紧相连,穿衣打扮却是天差地别。唐朝服饰,华丽张扬,贵气逼人;到了宋朝,却转向了简洁、朴素、淡雅的风向。为啥宋朝流行这种风格?大家常说是因为宋朝皇帝提倡节俭,穿着讲究干净、不搞特殊。过去还有种观点,认为主要是理学思想影响的。
其实仔细想想,理学在北宋时还没成型呢。南宋时理学虽然兴起了,也只是各种学术观点中的一派,直到明朝才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。所以,要说理学对宋朝整体穿衣风格有多大直接影响,其实挺有限的。与其说是理学一家之言,不如说是儒、释、道(也就是儒家、佛教、道教)三种思想共同在文人圈里发酵,深刻改变了文人们的审美观。这些想法再通过文人的影响力,慢慢扩散到了整个社会。
图源网络
要说背景,唐、宋两朝都给读书人提供了通过科举当官的“上升通道”。可时代氛围完全不同。唐朝是胡汉融合、尚武精神浓厚的大时代,文人们也受感染,以穿紧身袍、佩利剑为荣,吟诵着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的豪迈诗句,向往战场建功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上位后,形势大变。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将拥兵自重的惨痛教训,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极力推崇文化教育,压榨军功的地位(“兴文教、抑武事”)。文官地位空前提高,朝廷里高官显位基本都被文官包揽了,连武将系统的最高长官(枢密使等)也得由文官担当,而且待遇优厚,退休生活也有保障。读书做文官,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出路。
展开剩余73%再加上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空前发展,彻底打破了魏晋以来讲究门第出身的旧规矩。考试选拔不问出身,让很多普通家庭甚至寒门子弟也能通过苦读金榜题名、步入仕途。“考中进士当大官”成了全社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说法深入人心。像范仲淹、欧阳修、苏轼这些通过科举功成名就的大文豪,自然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超级偶像。
宋朝从上到下,刮起一股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潮,培养出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文人阶层。这批宋代文人,跟唐朝以士族子弟为主的文人可不一样,他们的文人气质更自觉、也更浓烈了。你想,在这样一个到处推崇文化、贬低武力的社会里,人们的穿着打扮当然不再追求尚武的英姿飒爽,而是追求另一种文雅的风范。
说到思想根基,唐朝和五代十国期间,传统的儒家思想地位有点动摇。宋朝皇帝们痛定思痛,觉得不恢复儒家那一套,国家难以长治久安,于是就大力整理和复兴儒家经典,规章制度也重新按照儒家思想来订立。有意思的是,宋朝对佛教和道教也采取包容态度,并没有完全排斥。结果就是,儒、释、道三家的思想在宋朝奇妙地融合交汇(三教汇通),极大地塑造了宋代文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这帮宋代文人们,思想相当解放。他们核心是儒家的家国情怀,总琢磨着怎么强国兴邦;同时又能用道家、佛教的思想参悟人生哲理,看淡荣辱得失。用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里的话就是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他们觉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很多元:既可以通过在朝堂建功立业来实现,也可以向内寻求心灵的舒适、满足、感悟和自由。生命的意义,丰富多彩。
宋代文人群体形成之后,随着他们这种思想修养和生活态度的成熟,一种全新的审美潮流逐渐形成了:那就是追求平淡、自然、典雅。北宋中期的大文豪苏轼(苏东坡)最能代表这种转变。他在诗、词、书法、绘画中流露出的审美格调,标志着整个文人群体审美水平的一次飞跃。有学者(指李泽厚)曾这样评论苏东坡的美学观:他看清了人生的虚幻本质,在入世(做官)与出世(归隐)之间徘徊挣扎,把这种复杂的感悟上升到了哲理高度。体现在审美上,就是他推崇那种朴质无华、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,不矫情、不做作、拒绝过度雕饰。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也是一种隐隐渴望避开世俗纷扰的人生理想。
文人们的审美偏好,就像流行趋势的风向标,最终主导了整个社会的穿衣风格。他们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喧闹繁华,而是一种外表简朴平淡,内在却深邃悠长的美感。这种审美深深烙印在宋代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上:建筑、绘画、陶瓷……个个都讲究简洁、素雅、清淡、含蓄,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。体现在日常穿着上,就是追求朴素清新、自然雅致的打扮:衣服造型要简练(不要花里胡哨),面料要天然质朴(不要炫富),纹样要生动自然(取自花鸟虫鱼或山水)。
宋代文人们的代表行头就变了样:流行的褐衣、直掇、道衣、鹤氅、野服之类,和唐朝文人爱穿的“圆领窄袖袍”完全不是一个路子。他们更喜欢回归传统的汉服样式:交领(V字领口)、宽身(宽松)、大袖(大袖子),走起路来衣袂飘飘,既舒服自在,又不失读书人的体面气质(“即方便舒适,又不失礼仪”)。颜色上更是偏爱素净:黄、白、青等淡雅色彩成为主流,其中“白衣黑缘”(白衣服配上黑边)这种搭配特别常见。宋唐两代文人的穿着,一眼望去就是两个时代的区别。
可以说,宋代文人们的这种审美追求,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境界。在这个文人地位空前尊贵、社会氛围文人气息浓郁的时代里,大家对文人儒士充满了仰慕。自然而然地,大众就开始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。文人的服饰风格,实际上引领了整个时代的着装潮流和社会审美标准。连女子着装也深受影响。
看宋朝女子服饰,基本甩开了唐朝那种大红大紫的浓艳风格,转而崇尚淡雅的“间色”(多种颜色和谐搭配出来的柔和色调)。粉红、浅黄、淡蓝、青、藕色、墨绿、淡紫……这些柔和的色调成为主流,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意境美。上层社会的女性尤其喜欢用郁金香根染出的黄色,宋代诗词里常能见到描写,比如“淡黄衫子郁香裙”、“六幅双裙染郁金”。大文豪欧阳修写的《浣溪沙》也有“天碧罗衣拂地垂,美人初著更相宜”的句子。《五国故事》里也记载当时染坊的招牌很多都写着“天水碧”。可见这种颜色也是当时的流行色。这种恰到好处的、浅浅淡淡又雅致温润的颜色,完美契合了宋代人的主流审美追求。
总的说来,宋代服饰讲究的是:细腻、干净、温润,色彩上力求单纯低调,整体趣味追求高雅脱俗。它明显有别于唐朝的热烈鲜艳,也和后来明清那种倾向俗丽的风格完全不同。这种贯穿于各领域的审美变化——无论是建筑、陶瓷、绘画还是服饰——都遵循着同一个内核:追求内在的韵味。这些变化不是孤立的,它们互相呼应,彼此衬托,共同凝铸出宋代独特的美学风尚。这样的评价,套用在宋代服饰风格上,也同样贴切。
发布于:四川省658配资-658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股票户网-线上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